皇帝或平民的选择

作为一个工薪阶层的小知识分子,我对旅游的目的地是挑剔的,一是腰包问题,再者我对于纯粹的山水喜欢是喜欢,可总觉得这样的景观含金量不够。尽管山清水秀养眼清心,可总觉得缺少人文内涵的景观,都大同小异,如此还不如坐在家里看电视风光片过瘾,所以对有人文内涵的景观就格外垂青。但是,如果仅仅几座破庙和草房而过于“人文”的,又觉得亏待了自己的感官,真是此事两难全。而承德则二者兼具,既是著名的旅游城市,又是历史文化名城,大大满足了我的胃口。
当然,看上承德的不仅有我这个凡夫俗子,还有皇帝,而且还不是一般的皇帝,赫赫有名康熙大帝啊,是我这个凡人今天用电脑也赶不上他老人家思维速度的大人物。康熙帝应该比我更挑剔,他老人家雄才大略高瞻远瞩,能在他慧眼里占一席之地,这个地方肯定是不会差的。好在康熙帝比我爱好丰富,如果他老人家像我一样偏重人文或平庸,或许就不会有避暑山庄和木兰围场了,那么,这个世界最大的皇家园林和世界最大的皇家猎场还到哪儿找去?康熙就是康熙,不服不行。如我目光短浅者,把明朝留下来的故宫拾掇拾掇住进去就完事了,干嘛再去折腾个出陪都来。
康熙确实有眼光,他不仅在这里建造了清朝的另一个政治中心,也使这个叫热河上营的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在300年后成为一座漂亮的现代化城市,这大概是康熙当初所没有想到的。似乎中外的皇帝都这样,主观为自己建造奢华的安乐窝,而客观上为后人留下旅游资源,所不同的是有的丰厚,有的单薄,这也是国力强弱的写照,当然打肿脸充胖子和卖了裤子换猴玩的混蛋皇帝除外。
其实康熙当初看中这些地方更是出于政治目的,并非完全为了娱乐和享受,承德自古就是边塞重镇,北控蒙古,南拱京师,左通盛京,右引察哈尔,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当时北部动荡,边陲不稳,深谋远虑的康熙认为修长城不如“修人心”。1681年,康熙皇帝亲自选地建立围场,每年秋举行秋狩大典,在这里以行围狩猎的方式演练军旅,提高了八旗官兵素质;推行“肄武绥藩”的国策,接见和封赏蒙古王公,联络民族感情,团结北方各部族;从而达到了控制蒙古、震慑沙俄、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北部边防的目的。
至于避暑山庄,是在木兰围场建立20年后的事儿了。历时87年建造的避暑山庄,除了是皇帝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也是礼遇各部族头面人物的场所。好似我们家里来了亲戚一样,总得有个款待的场所吧。但是,皇帝谱儿大,这场所一整就整出了个世界之最。资料显示,仅一个避暑山庄相当于颐和园的两倍,有八个北海公园那么大。可皇帝的口味还不仅在一个大字上,在审美上也别具匠心,南秀北雄,移天缩地,“括天下之美,藏古今之胜”。这么说吧,凡是国内有名的景致都能在避暑山庄找到影子。说避暑山庄是中国封建社会园林史上最辉煌的里程碑,这话一点也不夸张。
皇帝自己的场所富丽堂皇万般风情,对兄弟民族的场所也不含糊。根据民族信仰和建筑风格修建的外八庙,有汉族、满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个个精致,处处经典,既是多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和民族文化融合的典范,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颠峰。
一座山庄,半部清史,此言诚是。避暑山庄见证了清王朝的由盛至衰,从康乾盛世傲视四方,到国力凋敝遭八国联军肆意欺凌,皇帝由先前的避暑到后来的避难,游过山庄,留在心里的不仅有景色宜人的秀丽,也有“落后就要挨打”的沉重。
之前,我曾羡慕做皇帝的威风和舒适。可游过山庄,看到皇帝在八国联军枪炮中仓皇北顾的狼狈,心里觉得还是一介平民自在。皇帝在这里有享受,更有烦恼和屈辱。平民少有内忧外患的愁虑,而皇帝则不然,大的,系一国安危于一身,费心劳神;小的,嫔妃争风吃醋,兄弟流血倾扎。虽然养尊处优,出则前呼后涌,归则佳丽盈宫。可前呼后涌难免高处不胜寒,甚至连个说知心话的人都找不到,生怕不慎而乱了天下;佳丽盈宫常常伤身早折,除此,就是晚上到哪个嫔妃过夜也不省心,还要秉笔记录,太监伺候,因为皇帝的隐私也是国事。也就是皇帝吧,要是一般的男女在亲热时窗外边戳着一个男人伺候,虽然是一个零部件不健全的太监,也会尴尬万分,碰上心理素质差的男人搞不好就会闹出个准太监的毛病来。平民就不一样了,我们完全可以不管皇帝的心情,虽然没有前呼后涌,只要不妨碍别人,大道任我行;只要不伤风化和合法,就是在野地与女人亲热估计也没有狗仔队追逐拍照;累了,天当被地当炕;孤独了,找几个朋友倾诉一番,不用担心提防;烦闷了,带着孩子老婆出去转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