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模板由短文学出品,请您保留底部链接信息,我们对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 心情日记 > 心情随笔 > 文章内容

云山雾罩说红楼

作者: 徐心学 来源: 未知 时间: 2011-03-17 阅读: 在线投稿

云山雾罩说红楼

徐心学

浩瀚书海,《红楼梦》可谓是一颗璀璨的耀眼明珠,是人们公认的经典名著,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难得的惊世之作。毛泽东曾经要求高级干部读一读《红楼梦》,那么如何去读这部惊世骇俗之作呢?有人读《红楼梦》读到了“淫”,有人读《红楼梦》读到了“佛”,还有人读“红楼梦”读到了贪污腐败,男女私情,诲淫诲盗,此皆不过都是皮毛而已,甚至有人还把这部经典名著当做消遣小说来读,这就很难从中悟出书中的真实滋味,更难体会出曹雪芹“一把辛酸泪”的良苦用心。

《红楼梦》乃鸿篇巨制,读起来确实有点难度,需提纲挈领,从了解它自身的叙事结构开始。《红楼梦》在正文开始之前有一段脂砚斋的评语,说是“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故曰‘贾语村’云云”。这是告诉我们《红楼梦》的作者在叙事上是有所顾忌的,有所不愿言或者不敢言者,故将真事隐去,而故作假语村言。也就是说,小说的叙事语言与作者的创作意图之间的直接性被遮蔽起来了。这就意味着《红楼梦》在叙事结构上要比无所顾忌者多设置了一些叙述层次,而且叙述层次之间具有很大的跳跃性,这就使得《红楼梦》这篇鸿篇巨制成了一个隐晦艰深的象征性文化实体。不费点功夫是很难理出头绪来的。

我国红学家纷纷攘攘,在红学研究领域对于《红楼梦》叙事结构的研究中历来众说纷纭。但是梳理后可归结为两种观点。

一种是从真实性和逻辑的观点来解读的,持这种观点者把《红楼梦》这一隐晦的象征性实体分为两个叙述层次,即浪漫性和写实性。其内容由大荒山的石头,一僧一道和太虚幻境的故事与贾宝玉在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中“走一遭”的生活故事构成的。一虚一实,虚实结合。写虚的部分是作者给故事设置的语言屏障,也是结构技巧,而写实的部分才是作者的真实创意所在。按照这种思路来读《红楼梦》就会集中着眼于写实的层次,理解《红楼梦》的现实指向。其中关注贾府盛衰过程的,就会把《红楼梦》的创意理解为“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人生空幻,或者是封建制度及其统治者必然走向覆灭的命运。而关注贾宝玉个人命运和其情感心态的,就会把贾宝玉理解为反封建的斗士,个性解放的民主派,痴情于青春与泛爱主义者,甚至是永不满足的恋欲者的象征。

另一种则是从宗教的观点来解读《红楼梦》。持这一观点者认为《红楼梦》只有一个叙事层次,是一个“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的叙事框架。大荒山、太虚幻境是空,红尘包括大观园、贾府的浮华是色,最后的浮华和大观园的寂灭之境又是空,这就验证了色相皆空的佛教真谛,一切皆归为空。红尘中贾府的浮华和兴衰荣辱,贾宝玉的人生际遇,仿佛是佛教理论的演绎。这种观点简单化了《红楼梦》的叙事层次,把一本红楼归结为了“空、色、空”的佛教理论框架了。

上一篇:下一段路不会再是我们一起走过的 下一篇:只是想说说

相关阅读

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