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历来就是一个大染缸

官场历来就是个大染缸
徐心学
官场历来就是一个大染缸,许多才华横溢的饱学之士进入官场前还是一个正人君子,到了官场之后,很快就变了颜色,或贪脏卖法,收受贿赂,勒索属员,或嫖娼纳妓,欺压百姓,从道德人格上异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贾雨村就是《红楼梦》给我们描述的这样一个典型人物,《红楼梦》以简介的笔触勾画出了一个知识分子蜕变的全过程。
《红楼梦》提纲挈领式的人物,以“假语村言”提醒读者,统率全文。贾雨村,名化,字时飞,别号雨村。原系湖州人氏,生于仕宦人家。但到他时,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下他一人。他想进京求取功名,无奈囊内空空,只得暂寄姑苏城里葫芦庙中安身,每日卖文作字为生。后因甄士隐相助,他才有钱上路,考中进士,做了知府。不久因贪酷徇私被革职,到林如海家做家塾教师。在贾政的极力帮助下,他又官复原职。贾雨村是封建官僚的典型代表。后因婪索属员等罪被判刑,遇皇上大赦时被释放,递籍为民。
凡读过《红楼梦》的人都会对贾雨村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写贾雨村有几点非常突出,很值得我们细细的琢磨。像贾珍、贾赦这些人一出场就会看出来不是什么好东西,而贾雨村不一样,曹雪芹使用庄重的笔触隆重推出了贾雨村,罕见的介绍了他的名和姓。贾雨村“姓贾名化,字时飞,别号雨村”,《孟子.尽心》说,“君子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他是宦官世家,但是到他这时候已经没落了,只能穷困潦倒,寄居在葫芦庙内以卖文写字为生。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曹雪芹通过甄士隐的丫鬟娇杏的目光写出了贾雨村的容貌和服饰。哎呀,贾雨村长的非常漂亮,戴着的头巾是破的,也可能有窟窿,也可能补过。衣服是旧的,“虽是贫窘”,但是“生得腰圆背厚,面阔耳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就是说眼睛发亮,鼻梁挺高,腮帮子鼓鼓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大丈夫的形象。然后就是一首五言律诗和一幅对联,写出了他不凡的抱负和过人的才华。“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闲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又高吟一联:“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虽然现在是个穷书生,但是志存高远,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气概。贾雨村要进京赶考,无奈囊中羞涩,甄士隐当场送了他五十两银子。五十两银子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数目了,可是贾雨村接受了这一厚礼,只不过是“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这反映了贾雨村身上所具有的中国文人“重义轻利”的骨气。可是,贾雨村尽管穷困潦倒到卖字为生的地步,感情却很丰富。在落魄的时候同样有一种孤寂感、孤独感,他特别需要同情,需要关爱,需要爱情。别看他很傲气,其实很脆弱。就在甄士隐送他银子的时候丫鬟娇杏看了他一眼,感觉这个人还不错,接着又看了一眼,连看三眼,贾雨村误会了。在如此处境下有这样一位漂亮女孩连看自己三次,那种男人心中的美味不亚于春风荡漾。贾雨村进京科考果然高中进士,并很快升任知府。知府从四品,相当于现在的司局长,或者是地级市的市长,官不小了。可她并没有忘记在自己落魄时连看自己三眼的漂亮女孩,派人四处找寻,接到家中,纳娇杏为妾,夫人死后又将娇杏扶正,立为夫人。写到这里,贾雨村哪里是一个坏人的形象呢?他长得漂亮,而且重事业、重情感,是多少女人打着灯笼要找的好男人,这时候的贾雨村完全是正人君子的形象。
可是,进入官场后贾雨村马上就接受了官场第一课的洗礼,开始进入了被腐蚀,变颜色的过程,曹雪芹仅用了一百来个字就表述完了这一演变。贾雨村“虽然才干优长”“未免有些贪酷之弊”,贪就是贪污,酷就是对老百姓残暴不仁,虽然有才干但是已经有了贪污、对老百姓残暴不仁的劣迹。贪污就是贪污,对百姓残暴不仁就是残暴不仁,为什么还要说是“未免”呢?这正是曹雪芹的春秋之笔。在曹雪芹眼里,官场上的贪污和对老百姓残暴不仁是正常现象。轻轻一个“未免”二字就把封建官场大染缸的实质扯了出来。“而且又侍才侮上”,仗着自己有点才华,对上级不够尊重,对同僚不够谦恭。弄得“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个个对他不满。结果不到一年,就找了个什么“茬”,寻了个空隙,同僚们参了贾雨村一本,在皇帝面前告了一状。告他的罪名是“生性狡猾,擅篡礼仪”。为什么不告贾雨村贪污,敲诈百姓呢?因为官场上是官就贪,司空见惯,那么贪污就不再是哪个人的毛病了,是通病。你也贪,他也贪,你告谁去呀?你告了他贪污说不定马上就会牵扯出自己的贪污事件或者其他人更多的贪污事件来呢。所以就得另外找“茬”整你。那么“生性狡猾”这一罪名比较空,狡猾有什么标准?当官的哪个不狡猾?不狡猾能当官吗?因此“生性狡猾”只是罗织罪名。而“擅篡礼仪”就是个重罪了。封建社会最讲究的是封建等级,你擅篡等级礼仪不是动摇社会根基吗?皇上能设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子,你一个四品官敢娶那么多老婆吗?按大清律,四品官才能坐八人抬得大轿,四品以下只能做四人抬的青布小轿,就像现在,司局级干部可以配奥迪,你一个副乡级干部坐着大奔招摇过市,岂不乱了体统?同僚们抓住了贾雨村的死穴,一本奏上去,于是“龙颜大怒,即批革职”。这时候的贾雨村还没有完全变坏,只是被官场这个大染缸染了一点颜色,并没有完全变质。贾雨村还没有完全掌握官场的学问,懵懵懂懂的就被革职,一撸到底,被贬为庶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