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千古魅力,韵味流转

文字的千古魅力,韵味流转
从自己开始看文学
文/慕筱嘉 1185082637
当我们迈进憧憬的校园时,我们就会由于所选的专业而放弃了一些课程。而令我欣慰的是,语文课程并未离我而往,它一直在我身边。
我喜欢文学,尽管学识肤浅,但我仍然会在空暇时间往图书馆吮吸着文学的精华。也许我在那些作品前甚是笨拙,所以总不能看透它们。还好,大学语文课程为我展垫了一条康庄大道,让我沿着这个道路往慢慢接近文学的骨髓。
每当大学语文课悄然而至,我就会迫不及待地步进教室。当然,这不仅仅源于我对文学的热爱,也回之为语文老师那忘我的讲授。老师那忘我沉醉于授予知识的境地让我如痴如醉,我受益匪浅。更令我为之动容的是,老师独特的讲解和广泛的知识面。
一直都不喜欢外国文学的我,开始在课堂上听着老师娓娓而谈时总会无精打采。那时由于我觉得外国作家缺少中国人骨子里的那般细腻情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老师讲解了很多外国文学而接触了一些作品,了解了很多作者的背景,我甚是感慨。在老师循循善诱的引领下,我觉得文学不分国籍界限。既然爱文学,那么就该接受全部。
实在,我觉得如今的文坛已没昔日的簇景繁华,文学所承载的魅力已让很多人忘却,文学所承担的任务似乎已被卸御。我们千篇一律的读着熟稔的鲁迅﹑冰心等等,我们不厌其烦地沉湎过往,但那已是过往文坛的骄傲。假如我们不是真正的文学爱好者抑或是个文学学者,那么又有多少人了解当今文坛引领风骚的风骚人物?文字的魅力和文学的繁衍,正在静静地从身边溜走,正和我们擦肩而过。
还记得高中老师总是夸大地要求我们拓宽知识面,可是却又不让我们看《青年文摘》这类的文学作品。但现在不一样,大学终究是自由自由的天地,我们可以随意地翻阅自己喜爱的文学作品。当一个真正想要阅读文学的人捧起书时,那手中承载的重量是不可忽略的,也是不可掂量的。我们是受上天恩宠的莘莘学子,由于我们的大学还设置的语文课堂,我们有什么理由拒尽文学那别具一格的吸引力呢?我们有什么借口往逃离资深语文老师的讲授呢?
文学,是颗启明星,照亮了人们的心灵;文学,是指南针,使人们分辨是非的方向。优美的的文字,字里行间都会弥漫着跳动的气味,会让你身历其境。
文学,它是对生活的反映,是一种间接的反映。尽管如此,现今的文学干预社会的能力已越来越弱了。这是谁的错?也许是现在的人们麻痹了。文学的魅力已经需要电影和电视剧的承载了,假如不这样,有些作品只是无声无息的。文学的价值似乎已开释不出来了,大家也更乐意的往看文学的载体――电视剧。然而,并不是每部电影抑或电视剧都是注重原作的。有的人会在看完电影或者电视剧后意犹未尽,然后选择翻阅原作,但是很多人就仅仅是将原作抛之脑后。很多电影和电视剧总是不断地翻拍,真正的内涵已被弄得面目全非,情节里雷人的台词成了人们娱乐的焦点和话题。这样的颠覆,这样的变革,使得原来的作品失往了它固有的意义。此外,网络盛行的年代,很多人已经不再愿意自己写文了,大学生的毕业论文都是从网上下载,作文也可以抄袭……这样的例子不甚枚举,我们还能懂文学吗?我们还记得文学吗?
每每这样,我都会深思“难道文学承担的职责,就是让读者流眼泪吗?然后哭完了当什么也没发生?”当然,我充其量也只是个文学爱好者,并不是研究者,但是现状真的令人担忧。比如不学文科的学生,他们很少有人知道文学的一些著名作品。
现今的文学,被什么所取代?是先进的技术和飞速发展的时代让人们忽略了内涵,还是人们已经不在乎了?不过我不能偏激的阐述,但我觉得很开心的是,我们的学校很了不起,最少它没有忽略学生的内涵提升。所以我很珍惜每节语文课老师的讲授,尽管我熟悉的作家极少,甚至少得可怜,但在老师的指引下,我已经熟悉了很多作家和作品。
大学,不是终点,是出发点。只有在这里我们才可以看到起跑天堂,文学才刚向我们展现它的魅力。所以,我们要学习文学,不该丢弃这个悠久古老的话题。



